加
載
中
.
.
.
請
稍
候
.
.
.
Language
English
繁體中文
歡迎回到CARBONLUCK
電子郵件
密碼
登入
處理中
忘記密碼
註冊會員
兩步驟安全驗證
請輸入Google身分驗證碼
確認
認證中
福碳碳權交易及研究中心
CARBONLUCK
English
繁體中文
登入
關於我們
碳市場
碳抵銷
碳足跡計算機
我們的抵銷專案
永續發展目標
常見問題
觀點
碳新聞
聯絡我們
登入
未認證
總覽
安全中心
碳資產
購買記錄
抵銷記錄
登出
English
繁體中文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永續發展目標呼籲所有國家行動起來,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保護地球。
目標指出,消除貧困必須與一系列戰略齊頭並進,
包括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教育、衛生、社會保護和就業機會的社會需求,遏制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
我們將這些永續發展目標以ESG來分類,請點選相關類別探索SDGs吧!
Environmental
E
環境
Social
S
社會
Governance
G
公司治理
環境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點選圖示深入探索
SDG
6
清潔水和衛生設施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儘管基本水源、衛生和衛生設施的提供有所改善,但仍有數十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水、衛生和衛生設施。水資源短缺在世界許多地區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衝突和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此外,水污染在許多國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都構成了重大挑戰。
要到2030年實現普及覆蓋,需要將目前全球在飲用水方面的進展速度提高6倍,在衛生設施方面提高5倍,在衛生方面提高8倍。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改善跨部門協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是實現此可持續發展目標重回正軌的關鍵。
至少有30億人依賴的水資源,由於缺乏監測而無法確定其安全性
這意味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飲用或使用了受污染的水。水質監測的不足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不潔淨的水源可能含有有害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污染物,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
過去三百年來,地球上超過85%的濕地已經消失
這種大規模的濕地損失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重大影響,因為濕地是許多物種的重要棲息地,也是自然的水過濾系統,對維持水質和防止洪水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濕地的消失不僅影響野生動植物,也對依賴這些生態系統的人類社區產生了負面影響。保護現有濕地和恢復已經受損的濕地對於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全球超過7.33億人生活在水資源壓力極高的國家
所謂的水資源壓力是指水資源的需求與可用量之間的比率。當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水資源需求接近或超過其可持續供應量時,就會出現水資源壓力。高壓力的情況通常意味著該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可能會影響到飲用水供應、農業、工業和生態系統的健康。這種情況要求採取緊急措施來管理水資源,並尋求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來減輕壓力。
SDG
7
可持續能源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的,及現代的能源
雖然世界許多地區的用電和清潔烹飪燃料獲取情況有所改善,但仍有6.75億人無法接入電網,23億人仍在使用不安全且污染的燃料進行烹飪。烏克蘭戰爭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導致能源價格大幅波動,這使得一些國家增加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而其他國家則增加了對煤炭的依賴,這對綠色轉型構成了風險。如果目前的進展速度持續下去,到2030年仍將有大約6.6億人無法獲得電力,近20億人將繼續依賴污染的燃料和技術進行烹飪。為了到2030年實現讓所有人都能使用能源的目標,我們必須加快電氣化進程,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並投資於改善電網。
全球仍有約24億人使用效率低下且造成污染的烹飪工具
這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還可能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使用這些傳統烹飪方式,如燃燒木材、炭或動物糞便,會產生有害煙霧,對室內空氣質量造成嚴重污染。這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和農村地區更為普遍,對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影響尤其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能源效率,推廣使用清潔、可持續的烹飪技術和燃料至關重要。
可再生能源消耗增加,但在總能源中比例依然低
從2010年到2019年之間,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增加了四分之一,但在最終能源消耗總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僅為17.7%。這表示雖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正在增長,但在全球能源組合中仍然佔有較小的份額。這反映出儘管有向更清潔能源轉型的努力,但化石燃料仍然是全球能源消耗的主要來源。為了實現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推廣,以提高其在全球能源組合中的比重。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全球在實現到2030年將人均食物浪費和損失減半的努力上嚴重落後。COVID-19大流行對消費和生產模式產生了顯著影響,全球供應鏈受到干擾,消費者行為發生變化。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必須成為疫情恢復過程的一部分。但全球經濟也需要加快將經濟增長與資源使用脫鉤的步伐,最大化資源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最小化其負面影響。
自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時期開始以來,企業可持續性報告的數量已增加三倍,但私營部門需要顯著改善對促進SDGs的活動的報告。為了實現此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支持轉向可持續實踐並將經濟增長與資源使用脫鉤的政策至關重要。
氣候變遷
生物多樣性減少
污染
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是地球當前面臨三重危機的根本原因
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和過度消費不僅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化,還引起了棲息地破壞和物種滅絕,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損失。此外,工業化和消費導向的生產方式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對空氣、水和土壤造成了嚴重污染,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要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消費和生產模式,轉向更可持續、低碳和環境友好的方式。
SDG
13
氣候行動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世界正處於氣候災難的邊緣,目前針對氣候危機的行動和計劃不足以應對挑戰。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十年內,在所有領域迅速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那麼限制全球升溫至1.5°C的目標將面臨風險,進而威脅超過30億人的生活。如果不採取行動,將導致熱浪、乾旱、洪水、野火、海平面上升和飢荒的加劇。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要持續減少,而且從現在開始的七年內,也就是到2030年需要削減將近一半。為了在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迫切需要採取緊急和變革性的行動,以履行《巴黎協定》下的承諾。
氣候變化對珊瑚礁的致命威脅
全球氣溫的持續升高對珊瑚礁生態系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5°C,預計將導致70至90%的珊瑚礁消失,這將嚴重影響依賴於珊瑚礁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更糟糕的是,如果溫度升高達到2°C,則珊瑚礁將面臨幾乎全面滅絕的風險。這不僅將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巨大損失,還會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依賴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人們的生計和食物安全。因此,控制全球溫度上升至關重要,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保護這些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到2100年,地球海平面預計將上升30至60公分
這一顯著的海平面上升將對沿海地區構成巨大的威脅,包括海岸侵蝕、洪水和鹽水入侵等問題。這將直接影響沿海城市、低地島國和沿海生態系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生態環境破壞。因此,為了減緩這些影響,需要立即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在全球範圍內制定適應性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海平面和氣候條件。
到2030年,估計將有7億人因乾旱而被迫流離失所
乾旱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尤其在那些原本就已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其影響尤為嚴重。乾旱會導致飲用水短缺、農業生產減少,進而影響食品安全和生計,迫使許多人遷移到更有水資源的地區。這種大規模人口遷移可能引發社會和經濟的不穩定,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壓力,並可能加劇地區衝突。因此,應對乾旱和其他氣候變化相關的災害,以及建立適應性和韌性社會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性挑戰。
從2015年到2030年,中到大型災害的發生頻率預計將增加40%
這意味著在這15年的時間裡,世界將面臨更多的自然災害,如洪水、颶風、地震和乾旱等。這種增加主要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城市化和人口增長導致人類更多地進入傳統上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這些災害的增加將對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帶來嚴重挑戰,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足夠資源應對災害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全球社會需要加強災害風險減少和管理策略,並提高對氣候變化和其他相關風險的應對能力。
SDG
14
海洋生命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海洋健康的破壞性趨勢並未減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海洋仍然受到上升的酸化、優養化、魚類資源減少和日益增加的塑料污染的威脅。雖然近年來在擴大海洋保護區和打擊非法、未報告和不受管制的捕魚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迫切需要更加協調和加速的努力。為了持續推進實現此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緊急且協調的全球行動。
我們的海洋正瀕臨危險之中
我們的海洋正處於危機之中,面臨著塑料污染、過度捕撈、海水酸化、優養化和海洋暖化等多重威脅。這些問題不僅危害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影響全球氣候穩定和人類生活。為了保護海洋,迫切需要全球性的行動和合作。
海洋每年吸收了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排放,對減緩氣候變化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這一過程導致了海洋酸化,這不僅對珊瑚礁、貝類等海洋生物構成威脅,也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因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探索有效的海洋管理策略對於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應對全球氣候挑戰至關重要。
塑料污染正在窒息海洋
海洋正面臨嚴重的塑料污染問題。2021年,超過1700萬公噸的塑料廢物進入了海洋,造成了生態系統的破壞和海洋生物的威脅。更令人擔憂的是,預計到2040年,進入海洋的塑料量可能會增加一倍甚至三倍。這不僅影響海洋生物的健康和生存,也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因此,減少塑料的使用和提高其回收率,以及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塑料廢物進入海洋,對於緩解這一全球性環境問題至關重要。
SDG
15
陸地生命
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
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當前,世界正面臨由氣候變化、污染和生物多樣性消失構成的三重地球危機。森林減少、土地退化和物種滅絕的趨勢正日益惡化,對地球和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環境,還嚴重威脅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想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15——生命陸地的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我們必須徹底改變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意味著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來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污染,並採取行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損失。
每年1000萬公頃森林遭破壞
這一數據揭示了全球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的嚴峻現實。森林的大規模砍伐不僅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損失,還加劇了氣候變化,因為森林是重要的碳匯,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森林破壞還導致土壤侵蝕、水源減少和當地氣候變化,影響著地球上無數物種的生存,包括人類。因此,保護現有的森林和恢復已被破壞的森林對於維護地球生態平衡和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全球森林砍伐的主因:農業擴張與牲畜放牧
全球近90%的森林砍伐是由農業擴張所導致,其中耕地擴張佔49.6%,牲畜放牧佔38.5%。這些數據顯示,為了增加耕地和牧場,大量的森林被清除。耕地擴張主要是為了種植農作物,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食品需求,而牲畜放牧則與肉類和乳製品的需求增加有關。這種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還加劇了氣候變化。因此,為了減少對森林的破壞,推動可持續農業和牧場管理實踐,以及尋求替代的食品生產方法變得越來越重要。
未來幾十年約40000種物種面臨滅絕
目前有大約40000種物種被記錄為面臨滅絕的風險,這凸顯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迅速衰退。這些濒危物種的範圍涵蓋了各種生物,從最小的昆蟲到最大的哺乳動物,每一種的消失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連鎖反應。這種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包括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污染、非法狩獵和過度開發。保護這些物種不僅是生態道德的問題,也是確保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福祉的關鍵。因此,加強保護措施,減少人為對自然的負面影響,以及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是當務之急。
社會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點選圖示深入探索
SDG
1
終結貧窮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自2015年以來,全球貧困減少的速度已經開始放緩,而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使三十年來穩步進展的貧困減少逆轉,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首次在一代人中增加。大流行病的恢復進程緩慢且不均衡,因為當今世界正面臨多重地緣政治、社會經濟和氣候風險。根據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仍將有5.75億人(幾乎占世界人口的7%)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相比之下2015年為8億人(或10.8%)。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受衝突影響的地區,消除極端貧困將特別困難。儘管在COVID-19期間社會保護有所擴大,全球仍有超過40億人完全沒有保護。為了實現結束貧困的核心承諾,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和投資,以增強就業機會並擴展社會服務,使最被排除在外的人群受益。
COVID-19消除四年來的脫貧進展
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貧困狀況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它消除了過去四年來對抗貧困所取得的進展。這場危機導致許多人失去工作和收入來源,增加了經濟不平等,並對最弱勢群體產生了最嚴重的影響。全球貧困人口的增加意味著更多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面臨飢餓、健康問題和教育資源匱乏的風險。因此,為了重新取得脫貧進展,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來提供經濟支持、創建就業機會,並確保全球最脆弱群體能夠獲得必要的幫助和資源。
通貨膨脹與烏克蘭戰爭加劇極端貧困問題
通貨膨脹的上升和烏克蘭戰爭的影響進一步使對抗貧困的進程脫軌。根據最新的數據,2022年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比大流行病前的預測(約5.81億人)增加到了約6.57-6.76億人之間。這反映出全球經濟狀況對於最貧困人群的直接影響,尤其是在全球衛生危機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這樣的增長顯示出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集體努力,以緩解經濟危機對弱勢群體的影響,並重新聚焦於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工作貧困率上升:二十年來首見
近年來,工作貧困率首次在二十年內出現上升趨勢,從2019年的6.7%增加到2020年的7.2%。這一變化意味著即使有工作的人也無法逃脫貧困的困境,他們的收入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這種趨勢的上升導致了額外的800萬勞動者陷入貧困。這一現象凸顯了全球經濟結構中的不平等和就業市場的脆弱性,尤其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因此,提高工資水平、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以及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改善工作貧困的狀況至關重要。
SDG
2
消除飢餓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自2015年以來,面臨飢餓和糧食不安全的人數一直在上升,大流行、衝突、氣候變化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加劇了這一情況。2015年,有5.89億人經歷飢餓,到2021年,這一數字增至7.68億。預測顯示,到2030年,大約有6.7億人仍將面臨飢餓 - 占世界人口的8%,與2015年相同。儘管全球努力不斷,但仍有許多兒童繼續遭受營養不良,目前每年減少發育遲緩的速度必須提高2.2倍才能達到全球目標。為了到2030年實現零飢餓,需要立即加大努力,轉變食品系統,確保糧食安全,並投資於可持續的農業實踐。
全球飢餓危機
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主要源於衝突、COVID-19大流行、氣候變化和不斷加劇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導致全球飢餓人數攀升。目前,全球約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到飢餓的困擾,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乏定期獲得充足食物的機會,針對這些挑戰,迫切需要全球合作和多方面的策略來加強糧食系統的韌性,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足夠和營養的食物。
食品價格飆升影響擴大
2020年,食品價格的飆升影響了47%的國家,相較於2019年的16%,這一比例顯著增加。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全球糧食市場的不穩定性,也突顯了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和糧食生產的深遠影響。食品價格的上升對低收入家庭尤其具有破壞性,因為它們對食物支出更為敏感。這不僅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的問題,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健康問題。因此,有效應對食品價格波動,確保全球食品系統的穩定和公平,對於緩解糧食危機至關重要。
兒童生長遲緩問題嚴峻
目前全球有1.492億名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這一問題對兒童的健康和發展具有長期影響。為了在2030年之前將兒童生長遲緩減少50%,目前每年減少生長遲緩的比率(2.1%)必須加倍到3.9%。生長遲緩主要是由於營養不良、不充分的食物攝入和重複的感染引起,這直接影響兒童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採取綜合性措施,包括改善食物安全、提供優質營養和加強健康服務,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SDG
3
健康與福祉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大流行和其他持續的危機正在阻礙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3(SDG3)的進程,加劇了現有的健康不平等,並威脅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進展。結果是,截至2022年,有6800萬兒童因為結核病和瘧疾疫苗的缺乏或不足而未接種或接種不足。這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尤其具有挑戰性,這些國家的衛生系統在大流行之前就已經資源不足。大流行還凸顯了加強全球健康安全系統以預防和應對未來大流行的需求。克服這些挫折並解決長期存在的醫療保健提供方面的缺陷,迫切需要加強衛生系統。
COVID-19對全球衛生進展的重大打擊
COVID-19對全球衛生領域的影響深遠,威脅著過去數十年的進展。這場大流行全球感染了超過5億人,導致了約1500萬人死亡。它在92%的國家中中斷了基本衛生服務,阻礙了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進程。此外,全球平均預期壽命下降,免疫覆蓋率降低,焦慮和抑鬱症的流行率上升,結核病和瘧疾的死亡人數增加。這一系列後果凸顯了強化全球衛生系統、恢復和加強基本衛生服務,以及促進心理健康和應對流行病的重要性。
2020年2270萬兒童未接種基本疫苗
2020年,全球有2270萬兒童錯過了基本疫苗接種,比2019年增加了370萬。這一顯著增加主要是由COVID-19大流行引起的衛生系統中斷和資源重分配所致。疫苗接種是防止兒童疾病和死亡的關鍵手段,缺乏疫苗接種會增加兒童感染和傳播疾病的風險,並可能導致過去已得到控制的疾病再次爆發。這一現象強調了恢復和加強兒童免疫計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COVID-19奪走115,500名前線醫護人員的生命
COVID-19大流行對前線醫護人員的影響尤為嚴重,全球已有115,500名醫護人員因此犧牲。這些醫護人員在疫情最前線為拯救患者的生命而努力,但同時也面臨著極高的感染風險。他們的損失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巨大悲痛,也對全球衛生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在那些已經人手短缺的區域。這一悲劇凸顯了保護醫護人員的重要性,以及加強全球公共衛生系統應對未來健康危機的迫切需要。
SDG
4
優質教育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世界就已經偏離了實現其教育目標的軌道。如果不採取額外措施,到2030年只有六分之一的國家能夠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4(SDG4)並實現普及優質教育。預計將有8400萬兒童和青少年仍將無法上學,約3億學生仍將缺乏他們成功所需的基本算數和識字技能。為了實現SDG4,必須重新設想教育系統,並將教育資金作為國家的優先投資。
COVID-19加深全球學習危機
COVID-19大流行加劇了全球學習危機,2020至2021年間有1.47億兒童錯過了超過一半的面對面授課機會。學校關閉和遠程學習的挑戰對學生的教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適當學習資源和技術設備的兒童。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術表現,還對其社會和情感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為了緩解這一危機,迫切需要采取行動加強教育系統,確保所有孩子都能獲得質量良好、公平且包容的教育。
2400萬學生面臨輟學風險
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水平的2400萬學習者可能永遠無法重返校園。這一驚人數字凸顯了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教育系統的破壞性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學生群體。學校關閉和經濟困難迫使許多學生中斷學業,這不僅對個人的未來生涯和收入潛力造成影響,也威脅到社會經濟發展和公平性。因此,為了減輕這一危機,需要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繼續他們的教育。
教育不平等問題加劇
COVID-19大流行期間,教育領域內既有的不平等問題進一步加劇。疫情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不均,特別是對於低收入家庭和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來說更為顯著。這些學生往往無法獲得適當的遠程學習資源,如穩定的互聯網連接和數位學習工具,從而加深了教育鴻溝。此外,經濟困難和家庭壓力可能迫使一些學生提前離開學校以支持家庭,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獲取高質量教育的機會。因此,針對這些不平等,需要加強教育系統的包容性和靈活性,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公平且有效的教育機會。
危機中的生命線:為烏克蘭300萬兒童提供遠程教育
在戰爭和危機的混亂中,教育成為兒童的一條生命線。烏克蘭有300萬兒童在戰爭的混亂中獲得遠程學習的機會。這不僅是為了確保他們的教育進程不受中斷,也是為了提供一定程度的正常性和穩定性。在這樣的危機情況下,遠程學習成為一種關鍵的教育模式,它幫助孩子們繼續學習,即使是在極端和不穩定的環境中。然而,這也凸顯了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以確保這些學習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特別是在長期的衝突和危機中。
SDG
5
性別平等
實現男女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全球目前未能按計劃在2030年實現性別平等。按照目前的進展速度,估計需要286年的時間才能消除法律保護方面的差距和歧視性法律,需要140年才能實現女性在職場領導和權力位置上的平等代表,以及需要47年實現在國家議會中的性別平等代表。持續的全球危機突顯並加劇了現有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如在獲取醫療保健、教育和經濟機會方面的不平等。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4,需要政治領導和一套全面的政策改革來消除實現性別平等的系統性障礙。
性別平等在政治領導中的漫長道路
根據目前的步伐,男性和女性在國家政治領導中實現性別平等將還需要40年。2015年,女性在國家議會中的比例為22.4%,而到2022年,這一比例僅上升到26.2%。這顯示了在政治領導層面實現性別平等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和挑戰。需要更多的措施和政策來提高女性參與政治的機會,以縮小這一差距,實現性別平等。性別平等不僅是一個道義問題,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以更好地代表社會的各個層面。
超過四分之一女性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
根據數據,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女性(15歲及以上)在其一生中至少曾經遭受過親密伴侶暴力,這相當於約6.41億人。這個數字顯示,親密伴侶暴力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影響著大量的女性。這種暴力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需要采取行動來預防和打擊這種不良現象。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提高意識,加強法律保護,並提供支持和庇護給受害者,以減少親密伴侶暴力的發生。這是實現性別平等和保護婦女權益的重要一步。
需要加強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
根據數據,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需要更多的加強。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只有26%的國家擁有完整的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系統,這表示這些國家在預算編制中充分考慮了性別因素。另外,59%的國家具有某些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系統的特徵,但仍有15%的國家缺乏最低的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要素。這表明有必要加強全球各國在預算編制中考慮性別平等的能力,以確保預算分配更加公平和符合性別需求。性別響應性預算編制是實現性別平等和促進婦女權益的重要工具,需要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實施。
只有57%的婦女能自主做出性與生殖健康決策
根據數據,只有57%的婦女(年齡在15至49歲之間)能夠自主做出有關性與生殖健康議題的知情決策。這意味著還有相當一部分婦女在這方面缺乏自主權利,可能受到社會、文化或家庭的壓力或限制。性與生殖健康權利是基本的人權之一,包括對於性行為和生育的自主決策權。因此,這個數字凸顯了需要提高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和倡導工作,以確保婦女能夠做出知情的、自主的決策,並獲得必要的性與生殖健康照護。這對於婦女的健康和權益至關重要。
SDG
10
減少不平等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大流行之前,多數國家底層40%人口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家平均水平。然而,大流行的影響和世界不同地區的不平衡復甦可能會逆轉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全球不平等。大多數的人被迫逃離衝突和經濟困難。到2022年中,全球每251人中就有一人是難民,這是有史以來記錄的最高比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0(SDG 10)需要共同努力解決導致工資差異和資源獲取不平等的根本原因,這不僅包括國內不平等,也包括跨國不平等。
Covid-19導致國際間收入不平等首次上升
Covid-19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之一是國際間收入不平等首次上升。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國際間收入不平等下降了3.8%,顯示一些進步。然而,在2017年至2021年,考慮到Covid-19的影響,預計國際間收入不平等將上升1.2%,這表明大流行對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果不考慮Covid-19,預計國際間收入不平等將繼續下降,但下降幅度僅為2.6%,這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強調了需要採取國際協調行動,以應對大流行對全球經濟帶來的不平等影響。
5,895名移民失去了生命
2021年被證實是自2017年以來最致命的一年,有5,895名移民失去了生命。這突顯了移民面臨的危險和挑戰,包括非法越境、航行風險以及逃避暴力和貧困的努力。國際社會需要更多的努力,以提供更安全和合法的移民途徑,以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此外,需要國際合作,以解決導致移民潮的根本問題,包括經濟不平等和社會不穩定。
全球難民數量創新高,烏克蘭戰爭使全球總數進一步攀升
全球難民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總數造成了進一步的推升。在2015年至2021年之間,外國難民人數增加了44%,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尋求安全和庇護。這種趨勢對國際社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需要更多的協作和努力來應對難民危機,確保難民獲得適當的保護和支持。我們需要共同致力於解決這一全球性問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重建他們的生活。
SDG
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大流行導致了遷移模式的重大轉變,包括大量人口進出城市地區。此外,氣候變化和衝突往往對城市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這些因素意味著世界距離實現可持續城市的目標還遠。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貧民窟人口正在增長,這對2030年為所有人提供適當住房的目標構成了風險。自2015年以來,制定國家減災風險策略的國家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多。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1(SDG 11),必須專注於加強城市發展規劃的能力,改善公共交通的可獲得性,並提升廢物管理。
擁有災害風險減少策略的國家數量近乎翻倍
2015年至2021年間,全球擁有地方災害風險減少策略的國家數量從51個增加到98個,幾乎翻了一倍。這顯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並採取積極措施來應對自然災害和其他災難。有這些策略的國家能夠更好地應對災害,減少損失,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然而,儘管取得了進展,仍然需要繼續加強國際協作,確保全球各地都能有效應對災害風險。
強化關注於10億貧民窟貧民
貧民窟貧民的人數達到了10億。這些城市貧民生活在貧困、惡劣的居住條件中,經常缺乏基本的服務和基礎設施。為了確保不讓任何人被遺忘,我們需要針對這些社群提供更多支持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這可能包括改善住房條件、提供基本服務、創造就業機會,以及確保他們能夠參與社會和經濟生活。只有通過針對這些城中貧民的需求進行更多努力,我們才能實現"不讓任何人被遺忘"的目標。
城市增長帶來固體廢棄物問題
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城市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問題也日益嚴重。根據2022年的數據,全球市政固體廢棄物的82%被收集,但只有55%受到了有效管理。這意味著還有一部分廢物可能被不當處理或丟棄,可能對環境和健康構成風險。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城市需要加強廢棄物管理,包括提高收集和處理的效率,並採取環保的處理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也需要提高市民意識,鼓勵垃圾減量和回收,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不足三分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居民擁有便捷的公共交通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城市居民在使用公共交通方面面臨嚴重挑戰,不足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享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這可能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增加了個人的出行成本,並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加大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率和可用性,以便更多的城市居民能夠方便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這不僅有助於減輕交通擁堵,還能減少個人汽車使用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99%的全球城市居民呼吸到污染空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空氣質量指南,超過99%的全球城市居民居住在受到污染的空氣環境中。這種污染主要體現在PM2.5顆粒物的濃度超出5微克/m3的安全標準。這種污染對健康有害,可能導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問題和其他健康問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對於居民的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需要實施有效的空氣質量監測和減排措施,以確保城市居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氣。此外,推廣可持續的城市交通和工業生產方式也可以有助於減少污染。
SDG
16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當前的全球形勢顯示,我們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6(SDG16)— 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世界各地持續和新爆發的暴力衝突正在阻礙實現全球和平的道路。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截至2022年5月,全球有創紀錄的1億人被迫流離失所 — 這一數字是十年前的兩倍多。公民在獲取司法、基本服務/法律保障方面也面臨挑戰,並普遍由於機構效能不足而遭到忽視。此外,結構性不公正、不平等和新興的人權挑戰使得和平與包容的社會越來越遙不可及。為了在2030年實現SDG16,需要採取行動恢復信任,並加強機構能力,以確保所有人獲得正義,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1946年以來最多的暴力衝突正在發生
當前,全球對於實現和平的呼聲不斷升高,原因是自1946年以來,世界正在經歷最多的暴力衝突。這些衝突影響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導致四分之一的全球人口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國家中。這種情況突顯了實現全球和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全球有史以來最多,多達到1億人口被強制性流離失所
數據顯示,全球有史以來最多的人口,約1億人,被迫因各種原因而流離失所。這種大規模的流離失所可能是由於戰爭、衝突、自然災害等因素所致。這一現象對於全球社會和政府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提供適當的支援和保護流離失所的人們。
全球謀殺率下降5.2%
雖然全球的謀殺率在2015年至2020年間下降了5.2%,這顯示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但這一下降幅度未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設定的2030年目標,即實現謀殺率的"顯著減少"。這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仍然存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措施來減少暴力犯罪和謀殺行為,以實現更安全和平的社會。
貪污普遍存在於各個地區
這一報告顯示,貪污問題在全球各個地區都存在,幾乎每六家企業中就有一家受到公職人員的賄賂要求。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企業的道德和聲譽,還阻礙了公平競爭和經濟發展。應該加強打擊貪污,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以確保商業環境的公平和清廉。
公司治理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點選圖示深入探索
SDG
8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8(SDG8)的進程充滿挑戰,世界距離達成大部分目標仍然遙遠。COVID-19的持續影響、生活成本危機、貿易緊張、貨幣政策路徑不確定、發展中國家的債務上升以及烏克蘭戰爭都可能顯著阻礙全球經濟增長。這些危機的結合正在對全球經濟構成嚴重威脅。預計2023年全球實際人均GDP增長將放緩,這不僅危及就業和收入,還危及對女性公平薪酬和為年輕人提供體面工作方面的進步。實現SDG8將需要徹底改革我們道德破產的金融系統,以解決日益增加的債務、經濟不確定性和貿易緊張,同時促進對年輕人的公平薪酬和體面工作。
全球經濟復甦受到阻礙
全球經濟的復甦遭遇了多方面的困難,包括新一輪的COVID-19疫情、通膨上升、供應鏈中斷、政策不確定性以及勞工市場挑戰。這些因素共同對經濟造成了壓力,影響了就業、物價穩定和政府政策的實施。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以促進全球經濟的持續復甦。
全球失業率預計至少要到2023年才會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全球失業率自2019年以來一直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預計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在2019年,全球失業率為5.4%,但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上升到6.6%和6.2%。這顯示疫情對全球就業市場造成了持續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就業的穩定和回歸正常水平。政府和國際社會需要採取措施來支持就業機會和創造更多的工作,以幫助經濟復甦。
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拖延全球經濟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受到烏克蘭危機的進一步擔憂影響,導致全球實際GDP每人年增長率受到衝擊。根據報告,2018年的全球實際GDP每人年增長率為2.1%,但在2020年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這一數字下降至-4.4%。然而,隨著2021年的經濟復甦,全球實際GDP每人年增長率回升至4.4%。然而,2022年由於烏克蘭危機,這一數字降至2.1%,比預期的3.0%要低。預計到2023年,全球實際GDP每人年增長率將繼續下降至2.5%。這顯示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不小的不確定性和衝擊,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全球1/10兒童參與童工
全球約有1/10的兒童參與童工,總數達1.6億。童工問題仍然嚴重,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這需要國際社會和政府采取更多措施,以保護兒童的權利,確保他們能夠接受適當的教育和生活環境。這也需要持續的監督和執行相關法律和政策,以消除童工問題。
SDG
9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製造業從COVID-19中的復甦仍然不完全且不均衡:一些高收入地區在2022年達到了創紀錄的人均製造業增加值,但最不發達國家(LDCs)的水平僅略高於2015年的基線。大流行之後的數據顯示,高科技產業恢復得更快,更具有韌性,這指向了促進創新和技術轉移的必要性,以便所有國家都能受益。為了到2030年實現目標9,支持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先進技術、降低碳排放以及增加全球移動寬帶接入至關重要。
全球製造業從大流行中反彈,但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仍然落後
雖然一些高收入地區在2022年實現了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的歷史新高,但LDCs地區的水平幾乎與2015年的基線水平相近。大流行過後的數據顯示,高科技產業復甦更快,更具彈性,這表明有必要促進創新和技術轉移,以使所有國家受益。要在2030年實現目標9,必須支持LDCs,投資于先進技術,降低碳排放,並提高全球移動寬帶的普及率。
小規模企業缺乏財務支持
僅有三分之一的小型製造業在2020-2021年受益於貸款或信貸。這意味著小型製造業在恢復過程中面臨著資金不足的挑戰,這可能會限制它們的發展和復甦能力。為了促進經濟的全面復甦,需要採取措施以提供更多的財務支持和資金流動給小型企業。
載客航空業仍在努力彌補巨大損失
載客航空業仍在努力從災難性的損失中恢復,2021年的乘客數約為23億,而2019年為45億。這表明由於COVID-19大流行,載客航空業受到了重創,旅行限制和擔憂擴散疫情對業務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乘客航空業需要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以實現更快的復甦,這可能包括提供更多的健康和安全保障,以恢復旅客的信心。
SDG
17
夥伴關係促進目標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7(SDG17)的進展參差不齊。一方面,在發展援助、匯款流動和技術獲取等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發展融資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此外,地緣政治緊張和某些地區民族主義的興起使國際合作和協調更加困難。許多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創紀錄的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和迫在眉睫的債務負擔、競爭優先順序和有限的財政空間。迫切需要大規模的協調行動,以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得加速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融資和技術。
不斷增加的債務負擔威脅了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恢復
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債務負擔的不斷上升,這可能會威脅到它們應對疫情的恢復。具體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NI)與債務之比在2011年至2020年之間急劇上升,從23.4%上升到43.7%。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正在迅速增加,可能會對疫情恢復和經濟穩定造成重大壓力。國際社會可能需要採取行動,支持這些國家應對債務問題,以確保它們能夠實現疫情恢復目標。
疫情期間全球互聯網使用率加速增長
在疫情期間,全球互聯網使用率迅速增長。具體而言,2019年時,僅有54%的人口使用互聯網,但到了2021年,這一比例增至63%。這表明,疫情期間人們更多地依賴互聯網來滿足各種需求,包括工作、教育、社交和資訊獲取。互聯網的普及對於應對疫情和促進數字化轉型都具有重要意義,並可能對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021年ODA達到新高,外商直接投資和匯款也大幅增長
2021年的數據顯示,在該年,官方發展援助(ODA)達到了新高,達到了1776億美元。這主要歸因於對抗COVID-19的援助,表明國際社會對應對大流行病的支持。此外,外國直接投資(FDI)在2021年回升至1.58萬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了64%。這顯示了全球經濟的復甦,以及對投資機會的信心。匯款方面,2021年的匯款金額達到了6050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了8.6%。這表明全球移民仍然積極支持其家鄉,並將資金匯回。這些數據顯示了全球金融和發展方面的積極跡象,但也強調了需要繼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特別是在應對大流行病和促進全球經濟復甦方面。